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在生命长河中,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是两个不同的时间节点,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过去时和进行时,而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时间状态,内部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日之我的前进源于昨日之我的沉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来源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在磨砺中成长,在苦难中前进,以昨日之汗水绽放今日之累累硕果。从古至今,我们总在前人的脚步上探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唯有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培养独到的认识,才能无惧于未知的挑战。毛主席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民心涣散时提出“论持久战”,都是来源于伟大的历史战争的积累和洞察力。由此可见,今日之我源自昨日之我,通过昨日之基筑造今日之高塔。
今日之我须打破昨日之我,在蜕变中成为更好的自己。打破昨日之我,需要坚毅的勇气和判断力。人们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质疑自己却并非易事。冯友兰的人生四境:自然、功利,道德、天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绝大多数的人都停留在基层,因为打破自己的常规,跳出舒适圈意味着不确定的未来,冒险所付出的成本太高。但事实上,这些不确定性都是由于对自己的认识不到位,判断准确并无悔于选择是打破昨日之我的关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共产党认识到极左的危害,收敛残部,重新出发,这才有如今仍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共产党。反观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未与人民苦难与共,受限于官僚资本,没有打破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最后的惨局。
今日之我以昨日之我为前提,而又要打破昨日之我的局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站在昨日之我的肩上眺望,思考,探索一个全新的今日之我;我们站在今日之我的肩上回首,回归于自然本我,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相辅相成,一同助力我们追求未来之我,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踏过山重水复,寻找柳暗花明之处。
评语:审题准确,聚焦“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的关系展开论述,但文章层次缺少有机联系,而且第三段的论据与论点之间契合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