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文一类中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人是无时无刻不在成长的。古人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于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更是天差地别。于是我们之中,有人以过去之己为耻,而拒谈“老规矩”,拒不承认过去所作为,以致于拒谈历史,不认祖宗,这也是可以的吗?
人是不能否认自己的过去的。就如同一棵树不能抛弃自己的根,光下之物不能抛弃自己的影子那般,我们成长于过去的沃土,也将一生深刻着过去的烙印。况且,昨日之我对于今日之我,必然有启发作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早在千年以前,古人就告诉我们:“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若是真正正视昨日之我,清政府何以割地赔款,走六国破灭之老路呢?所以,我们不仅要谈昨日之我,更要不断回顾昨日自身的得失,引以为诫才有在今日突破的契机。
但与此同时,昨日之我也不该成为今日之我的枷锁。在现在这个信息不断变化,数据不断更新迭代的社会我们更应谨记这一点。沉缅于过去的辉煌不可取,困宥于过去失败的苦难也不应该。在现今的年轻人当中,悄然兴起一种“给自己办的葬礼”。在你深感走投无路时,不妨亲手埋下过去的悲伤,请亲朋好友来,和过去的你说一声再见。听听他们对你的赞扬,对你的忠告,然后重整行囊再出发。
更多时候,我们选择以今日我之姿态,与昨日之我和解。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前进时省力的诀窍。对待过去,我们一忌冷嘲。以尊重他人的态度尊重自己的过去,以帮助他人的温情向过去的自己施以援手,使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成为两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二忌无视,恰相反,学习曾子的精神日三省吾身,不让自己白吃苦,白受罪,用曾经自己试过的错告诉自己保持警惕。如杨绛先生说的那样,“让灵魂也载上丰厚的行囊再上路。”
朋友们,请善待自己的影子。以昨日之我成就今日之我,以今日之身回顾昨日之误。毕竟,昨日的你不是上山的沉重的包袱,是前行路上与你相互扶持的伙伴。
人间送小温,请先将第一份赠予自己。
评语:非常切合题目,对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的状态落实具体,对两者的关系有深入思考,且阐释到位,并能基于两者关系谈对生命的认识。论证充分,论证能层层递进,逻辑谨严;说理意识强,说理充分,能立足于现实,有针对性地思考。语言表达富于理性思辨,又形象精警。此外既能活用课文素材,又有开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