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道怎么下载,请查看这里:http://365.beijing518.com/3327.html
人工协助请联系资料老师QQ:429835340
【一类中 47分范文】
从“知”到“智”
中国的汉字中蕴含的奥妙博大精深,而旧字的演化与分支便是一例。在这其中,“知”字一分为二, 随语文意义的变化歧分为“知”和“智”。而“知” “智”两个汉字, 隐藏了人的一生学习的奥妙与要义。
演化的起点,是“知”。何为“知”?知, 即知道,知识, 它偏重更加具体,可听可见可识可闻的信息、故事、经验。一“口”一“矢” “口”强调了知识本质上的可言传性, 而“矢”则突显了知识所带来的精准性与力量性。不错,知识是具有很大的力量的,从知识中,我们获得许多的应用与利益:农耕的知识让我们学会种植,作物养活了无数的人们;水利的知识让我们移山疏水,人们不再饱受无情的洪水侵扰。我们看到植物的生长,看到了河流的改道,于是我们知道了,我们会移迁运用了,这就是“知”。
但只有“知”,足矣吗?不足。现在的学童们,有多少人自称博览群书,他们知道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最高的山峰,最多人口的国家,其人恍如人形的百科全书,但你让他们去解决实际问题?懵了,为什么孩童有知识却解决不了问题?他们缺少了从“知”到“智”的转化。
从“知”到“智”, 我们注意到“知”下面多了一个“日”, 而“日”正是散发光辉的太阳,它启示我们“智”是一种散发出知识的状态,让我们得以用知识如润养万物的阳光一样广泛应用于现实。屠呦呦不是仅靠一本《肘后急备方》中的药方就可以提取青蒿素的,她必然经过可行性、操作性、实用性的论证与检验,而这些过程并不能从知识中看来,而是在实践中“用”出来,从具象的知识中得到抽象的研究方法论。由此可见,从“知”到“智”,不可或缺的是实践一环。
通过运用,从“知”到“智”,但“智”并不是终点。虽然智代表了见识、辨析与创造,但太多人早就止步于触摸“智”的门槛了,又谈何生智呢?这时, “智”的另一作用便显现出来,既然“知”可生“智”,那“智”亦可生新“知”, 当前人筚路蓝缕,历尽艰辛抵达智慧的庙门,他们也必然留下先验与旧迹,而这些曾经的路径便化成踏往“智”的先“知”。
简言之,前人从知到智,途中留下可及“智”之新“知”,让后人拾级而上,少走弯路。这正是从知到智的最高境界,也是存于文明流传中的大智慧。 “知”与“智”从未一成不变,正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从知到智,智生新知,新智到新智,人类文明的薪火在“知”与“智”的反复演化中生生不息。
再回来看这两个字:“知”本为一字两义,为何后来一分为二?不禁引人深思。窃以为,这是“知”与“智”过程的割裂造成的。古人可静心,致知格物,从一件事物的表现中窥其本质,如一语道破石钟山奥秘的苏轼。今人却大多心浮气躁,难以清心修学,读书不求甚解,以致从知到智不是自然而然,反而成了需要实践,难以企及的事了,在信息爆炸,AI逼近的今天,我们又如何守住那份本可生发出智慧的知识净上?文化智慧又如何赓续?如何注入新血液?
但愿更多的人能够平心静气,静中致知,做一个可从“知”到“智”的智者!
如果不知道怎么下载,请查看这里:http://365.beijing518.com/3327.html
人工协助请联系资料老师QQ:42983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