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中 38 分】
挑战与成长
风会熄灭蜡烛,却让火越烧越旺。总有人因学习里、生活中、事业上的挑战而就此自我放弃、踌躇不前,但我想说,只有正视挑战、迎接挑战,在持续的挑战中磨砺自我,方致真正的成长。
挑战,常指需要应付、处理的局面或难题,是人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挡路石”。诚然,应对、解决挑战必然意味着付出时间与精力成本,往往也会伴随着更加沉重的代价。但请记住:应对挑战,付出很多;逃避挑战,失去一切。因此比起短期的付出,我们更应关注于长期的影响——比如成长。
成长,则是人的自我发展与提升,包括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升等。成长的动机既出于我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在外部因素下推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毫无疑问,成长的最大的外部推动力正是挑战。当然,挑战并不一定能带来成长,而我们要做的便是以成长的心态与视角迎接每一次挑战。一件事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不同的视角与立场,一个挑战的影响也往往由我们自己的态度决定,若以消极悲观的态度面对挑战,挑战便真的成为了彻底的“负面事件”;若以
成长、发展的眼光,哪怕是看似的“零和”、“负和”的挑战中也能找到成长的契机。因此在挑战中一蹶不振还是因祸得福绝非“塞翁失马”式的随机,而是在每个人作出选择时早已决定。挑战与成长间的桥梁,正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吧”的积极心态。庄周在丧妻之痛中鼓盆而歌,苏轼于宦海沉浮后依然物我无穷。正所谓“诗人之不幸,诗家之幸”,挑战中的成长,正是在上帝关门时找到开的那一扇窗。
挑战中成长是一个持续过程,而非某个“终极任务”。如今一些大学生在高考后无所适从,正是缺乏在长期挑战中持续成长的意识。挑战促进成长,成长带来新的挑战。这本身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成长理想的正反馈循环。从南湖游船到井冈山,再到遵义、到延安、到北京,党不断地受挫,又在这挑战中迎来新的成长,终将这不起眼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正所谓杀不死我的必将让我变得更强,人类文明也正是在无数来自自身与外界的挑战中由茹毛饮血的野兽发展至当今璀璨文明。倘若你问柳青为何回归乡土基层,问锦诗为何投身敦煌荒漠,他们也一定会答:为了挑战,为了成长。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愿你我皆能在这挑战中成长为自己理想的模样。
【点评】对“挑战”“成长”有自己的思考,但未在两者之间建立具体的联系,多从表面进行回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