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中
一以贯之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千年前,孔子以“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贯穿儒家学说,以此支撑他历经坎坷仍弦歌不辍,使仁义思想泽被后世。而今,新时代的祖国迈向复兴之时,“一以贯之”仍能带给我们启迪与力量。
“一以贯之”中,“之”指事物的呈现方式、整体面貌,具有复杂性、多变性,而“一”则是贯穿始终的一根“定海神针”,起指导全局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以贯之”的重大意义在于让人生与国家的“掌舵者”抓住事物本质所在,从而使大舟在急浪险滩的冲击下不迷失方向,行稳致远。
“一以贯之”是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生命智慧、治国良方。古有韩愈以“为生民立命”为人生追求的核心,故而“在庙堂之高”能担复兴儒学重任,“处江湖之远”仍可兴水利、育人才,赢“一片江山尽姓韩”之美誉,人生始终有方向、担使命。而今,国际局势动荡、科技发展使人类日益陷入不确定性的隘口,党和国家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为贯穿国策之大道,方能勇立时代潮头,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等辉煌成就。因而“一”作为具体举措之上的纲领性原则,能引领我们将目光超越一时困境,以跬步之积实现胸中抱负。
那么,如何精准地找到这个基础性的“一”?这需要我们对客观形势的深刻洞察,与对自身使命的清晰认识。马克思之所以能指出人类历史基本规律的“一”,正是因为他潜心研究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历程,从繁复表象中抽提出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规律,方能以马克思主义之大道引领人类向前。而在认识客观事物之基础上,当今的我们还应将自身置于时代坐标系中,以朱光潜先生所言“此时此地此身”自励,让“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中国”的远大理想成为贯穿你我人生的那个“一”,如此才能在前路挑战中“何妨吟啸且徐行”。
当然,“一以贯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国家长远发展,它不应陷入墨守成规之泥淖。相反,我们应有“因时而变”精神,根据时代需求的变化适当调整指导原则。如四十载前,我国面临经济远落后于世界的现状时,国家建设原则从“以阶级斗争为纲”适时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擘画出东方巨龙在新时代的腾飞蓝图,使祖国发展得以“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青年正如百卉萌动之蓬勃,愿吾辈汲取先贤“一以贯之”的坚定品格,于上下求索后,在心中刻下指导人生发展的那个“一”,秉博大心怀,担强国使命,“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